來源:中國經濟網 發布時間:2025-8-25 10:7
當前,伴隨我國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工程造價行業迎來新的廣闊發展空間。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工程造價咨詢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預計,2025年全國工程造價行業規模將達5000億元。但另一方面,行業整體依舊面臨市場競爭激烈與“內卷”加劇、人才短缺與素質不足、數字化轉型壓力與技術應用不充分、全過程咨詢發展不均衡等問題與挑戰。
工程造價,是建筑領域的重要支撐,貫穿項目投資決策、設計、招標、施工到竣工的全過程。其核心任務是對工程項目所需的人工、材料、機械等資源消耗進行科學測算與管理,確定合理成本并控制投資。
8月15日,由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各地工程造價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大型基建項目管理創新交流會在廣東肇慶舉行。交流會以“數據開元,智繪新篇”為主題,聚焦數智技術在工程造價領域的應用,推動行業技術革新,旨在以“數據”為紐帶,以“智能”為引擎,通過技術融合驅動基建行業升級,探索數字化工程造價對行業生態及競爭力的提升,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基建項目管理領域注入創新動能。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造價管理處處長江冰在主旨演講中,從政策頂層設計到標準落地實踐等角度,系統闡釋了當前我國工程造價行業的基本態勢與未來方向。她表示,政府將大力鼓勵、支持數據賦能,堅定不移地推動工程造價市場化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體系,逐步完善信用評價體系框架,形成“政府宏觀調控、企業自主報價、競爭形成價格、監督有據可依”的新格局。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題為《從中國制造2025到新質生產力》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服務于制造業,貫穿其上中下游各環節,更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在他看來,生產性服務業是知識密集、人才密集型產業,不同于傳統制造業依賴資源和勞動力投入,其發展水平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經濟活力。當前,中國制造業已告別“跟跑”,進入“并跑”與“領跑”并存的階段,正由“大”向“強”躍升。在這一背景下,大力發展工程造價等生產性服務業,既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一環,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理事、廣東工程造價協會副會長、廣州易達建信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峰表示,在建筑行業快速變革的今天,造價工程作為建設項目的重要支撐環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普及、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雙碳”目標的推進,傳統的造價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的需求。曾經依賴政府定額的計價方式逐漸顯露出效率低下、市場失真的弊端,而全過程咨詢、BIM技術應用、碳造價管理等創新模式正在重塑行業格局。
高峰分析表示,造價工程行業通過BIM技術、大數據分析和智能造價平臺等創新手段,能夠實現工程造價的動態實時管理,徹底改變傳統的事后結算模式。造價咨詢將與設計、施工、運維等環節深度整合,從單純的成本核算轉向全方位的價值管理。顯著提升了工程成本管理的精準性與效率。在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智慧城市群建設及綠色建筑發展的進程中,造價工程的科學化、數字化管理有效優化了政府投資決策,嚴控項目成本,保障工程質量與進度。其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能力,助力大灣區重大工程高效落地,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與資源保障。
會議期間,還舉行了廣東工程造價行業表彰暨頒獎儀式,肇慶市工程服務協會與廣州易達建信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獲得表彰。同時,進行了第六屆粵港澳大灣區大型基建項目管理創新交流會的會旗交接。
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理事長田國民表示,本次交流會為政、產、學、研各方搭建了交流平臺。通過政策解讀、技術分享、實踐案例和深度對話,與會者深入探討了新版計價標準的落地實施、AI審價、數字供應鏈、裝配式建筑等前沿議題,明確了行業轉型升級的方向與路徑。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基建項目的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全國工程造價行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何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