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5-7-28 9:25
裴瑞敏 肖尤丹
當前,世界正加速進入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新能源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時代,全球經濟格局深度重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著眼于以科技創新為牽引,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應對國際競爭、保障經濟安全的核心抓手。
一方面,要把握科技創新關鍵環節,構筑新質生產力優勢。科技創新之于新質生產力,猶如引擎之于動力系統,是其最本質、最核心的推動力量。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必須以關鍵技術突破、先進產業體系構建和科技制度優化為支撐。
夯實科技基礎,突破“卡脖子”難題。近年來,我國在5G通信、特高壓、新能源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但在高端芯片、工業軟件、核心傳感器等方面仍受制于人。唯有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推動“從0到1”的根本性突破,才能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重塑生產組織形態。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與制造業融合,催生智能工廠、柔性生產等新模式。近年來,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的新支柱。
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打造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雙碳”戰略目標,我國光伏、風電產業已全球領先,但氫能、碳捕集、儲能等新領域仍需加大研發力度,完善綠色能源體系。此外,推動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也是構建新質生產力生態系統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要強化制度供給,打造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新質生產力不僅要靠技術突破,更需要制度護航和生態塑造。為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必須系統優化創新生態,打通從科技成果到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路徑。
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布局。加強頂層設計,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跨部門、跨領域協同攻關格局。同時,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聚焦細分領域技術突破,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方式引導創新資源向關鍵環節集中。
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共用創新平臺,鼓勵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探索“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知識產權證券化”等多元化轉化路徑,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水平。
推動數字與綠色雙輪驅動。依托“東數西算”等重點工程,建設一批“燈塔工廠”“智算中心”,提升數字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同時,健全碳交易機制和綠色金融制度,支持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激發綠色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決定著新質生產力的高度,也決定著中國經濟未來的競爭優勢。唯有以更大的決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更高的標準推進成果轉化,才能真正讓科技創新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第一驅動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作者分別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