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7-12-4 9:1
近日,百勝中國被爆要成立獨立的外賣平臺,引起業內關注。事實上,自今年5月份百勝中國收購到家美食會后,業內一直猜想其有意入局外賣O2O市場。此次爆料,百勝中國已經開始為外賣公司的成立招兵買馬。
如滴滴快的、摩拜OFO、以及這幾天比較熱的貨車幫與運滿滿。當行業只剩下兩大巨頭時,大家想的是對峙的結果,要不就是以合并的方式結束戰爭,要不就是有一方難以支撐,退出市場。
而外賣行業,經過了餓了么與百度外賣的合并后,也剩下兩大巨頭的對峙,當大家都在選擇站隊時,百勝中國要平地崛起第三家外賣公司,有何戰略考量?外賣市場有什么樣的特殊性,是否還能容得下第三家?
企業整合是戰略非共性
外賣市場還未飽和
近日,騰訊科技發布了《企鵝智酷中國科技&互聯網創新趨勢白皮書(2017)》,其中在關于未來5年互聯網企業趨勢時指出,外賣行業整體未來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國外賣市場還未飽和,暫時還未達到整合階段,如果發生整合很可能是企業自身的戰略考量,而非行業共性行為。
外賣市場從最初的多家齊頭并進,到目前的美團外賣與餓了么的對峙,行業看起來似乎發展到了整合的局面。但事實上,目前,外賣平臺行業滲透率還不足7%,以外賣為主的上門服務滲透率還遠遠沒有達到飽和,包括生鮮、水果、超市等系分品牌的O2O仍然處于發展初期。餓了么CEO張旭豪也曾公開表示“外賣行業下半場”還未到來,行業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事實上,外賣行業大多數的變化資本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百勝中國要建立外賣平臺還有一定的空間。
首先,中國外賣市場的滲透率還遠遠不夠,百勝入局后或許能夠在流量上分得一杯羹。其次,從業務上來講,目前,餓了么與美團外賣的用戶重合程度高,雙方都缺乏對細分人群的精細化運營,百勝餐飲是全球最大的連鎖餐飲集團,旗下擁有肯德基和必勝客兩大餐飲品牌,其長期服務于城市中高端用戶。自建外賣,依靠自有標準化的實體門店,精細化運營特定人群,或能尋得出路?
標準化門店管理
百勝獨立做外賣有勝算?
隨著中國外賣業務的不斷發展,一方面百勝中國的外賣業務所占比重逐漸加大,另一方面,線下本土品牌崛起也對其門店銷售進行沖擊。據了解,2017年,百勝中國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外賣服務銷售額分別占到了公司總銷售額的 12%、13%、14%,因此百勝中國通過加強外賣業務實現營收已經是趨勢。
百勝中國做外賣的優勢,首先是其門店自帶流量。截止到第三季度,百勝中國在國內已經有 7747 家線下門店,其在中國北上廣等城市已經有一定的客戶基礎,在用戶心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口碑,這部分線下流量能夠轉化成線上流量。同時,線下大量的實體門店也是推廣的重要陣地。
百勝中國CEO Micky Pant此前表示,百勝中國的忠實消費者達到1億,移動支付占比達到40%,4900家店面可以提供送餐服務,送餐銷售占比已經達到了13%,這些都為百勝做外賣提供了基礎。
其次,是百勝的外賣基因。自收購到家美食會后,百勝中國能將餐飲業務與到家美食會的技術基礎設施相結合,在外賣配送團隊上,百勝旗下自配送隊伍宅急送的加碼,能夠很容易實現外賣業務協同整合,提高效率。
最后是其連鎖店鋪品牌的優勢。美團餓了么作為第三方開放的外賣平臺,接入外賣平臺商家的餐廳參差不齊,餐企管理方式不同,餐廳出餐品類不統一,在品質和源頭上難以管控。因此,經常爆出幽靈餐廳、無證無店商家、食品安全隱患等問題,外賣總在風口浪尖。
而百勝中國旗下的肯德基和必勝客品牌店鋪,以線下統一形象、統一標準的自營實體店為依托,其餐品品類以及服務都進行統一的標準化管理,食品來源都有跡可循,在店鋪管控方面有很大的優勢。自營配送團隊也能夠提供很好的配送服務體驗。
以品牌優勢從城市中高端用戶著手,精細化運營用戶。而此前收購的到家美食會,也是定位于北上廣等中高端用戶的餐品服務平臺。二者的結合或許會有更大的潛力。
尋求市場話語權
形成外賣新品牌
近幾年,隨著中國外賣的發展,百勝旗下店鋪也作為商鋪陸續入駐平臺。2015年,肯德基入駐美團外賣,并與餓了么達成了合作;這一年,必勝客也與大眾點評達成外賣合作,外賣服務迅速覆蓋到北京、上海共100多家必勝客餐廳。
目前,中國市場的外賣平臺,有美團外賣和餓了么外賣兩家,雖然市場還未形成壟斷的局勢,但入駐平臺的店鋪在定價等方面逐漸失去了話語權。作為旗下擁有7747家實體店鋪的大型連鎖餐企,顯然不想被外賣平臺所主導。
事實上,外賣平臺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與中小型餐企混戰于平臺,對于肯德基必勝客等連鎖餐企來說,逐漸會模糊其品牌形象。因此,百勝中國或想能夠從外賣平臺脫離,形成獨立的外賣品牌,同時也能獲得在市場中的話語權。
目前,消費者頻繁切換于美團外賣和餓了么外賣APP的狀態,如何讓消費者手機端再多一個百勝的APP,還需要經過與兩者的一番競爭。除此之外,肯德基等線下門店除了食品吸引人外,其門店供人休憩、打折送禮等良好的購物體驗也是大的吸引,這些體驗能否延伸至線上?沒有了這些體驗銷量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