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流進入油霧器,有一部分從導氣孔(17)進入存油杯(19),油面受壓,壓力將油壓入油管(18),從視油窗(14)里的滴油管(15)中滴下,主氣流通過時,把油滴引射出來,經霧化后,進入電磁閥,控制氣缸運動。風箱結構如圖三所示。跳汰機矸石段、中煤段都有進氣、排氣兩個風閥。進氣風閥放在低壓風區內,它打開時將配氣室與低壓風區連通,低壓風經配氣室進入空氣室。排氣風閥放在排氣區內,它打開時將配氣室與排氣區連通,風從空氣室經配氣室進入排氣區排出。兩閥交替動作控制洗水脈動。調整蝶閥應注意蝶閥間開口比例及配合要合適,做到床層振幅適當,進氣時不翻花,排氣時不帶水。陜西跳汰機機械
按密度分好層次的床層,應及時地、連續地、合理地排出跳汰機。應該使重產物的排放速度與床層分層速度、矸石(或中煤)床層的水平移動速度相適應。如果重產物排放不及時,產生堆積,將污染精煤,影響精煤質量;如果重產物排放太快,又會出現矸石(或中煤)床層過薄,甚至排空情況,使整個床層不穩定,從而破壞分層,增加精煤的損失。許多選煤廠在跳汰機矸石段采用“大排矸”的經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大排矸”即在保證矸石中的精煤損失不超過規定指標的條件下,矸石段排矸量要徹底,使排矸量達到入選矸石量的70%~80%,從而改善跳汰機第二段的分選條件,以提高精煤質量和精煤產率。一般情況下,6mm以上的矸石排出率容易達到要求,因此要著重提高6mm以下矸石排出率。內蒙古跳汰機安裝規范從視油窗里的滴油管中滴下。
采用多室共用數控風閥技術。性能表采用錐形滑閥,工作可靠,故障率降低70%,能耗小,可滿足不同媒質的分選需要,提高處理能力20%以上。結構更加合理,便于運輸和安裝,設備載荷減小30%。功率降低70%以上。1850~1864年逐步將圓形活塞改為矩形活塞,跳汰機的機底也由過去的平底發展成為半圓形和角錐形。1875年出現縱向排料的兩段人工床層跳汰機,洗選<10mm級末煤。這種跳汰機不設排料閘門,全靠人工床層透篩排料。1878年開始采用差傳動機構的活塞跳汰機,突破傳統的洗水脈動正弦周期,出現非對稱周期。活塞跳汰機的跳汰周期調整困難,對原煤性質變化適應能力差。另外運動部件磨損較嚴重,往往導致洗選效果下降,發展受到限制。但由于這種跳汰機結構簡單,易于掌握,因此仍有采用。對跳汰機結構來說,具有意義的是1891~1892年出現的鮑姆跳汰機即無活塞跳汰機。它將跳汰機洗水脈動方式有機械產生的脈沖改為壓縮空氣產生的脈沖,這樣不僅有利于擴大跳汰機分選面積,而且洗水脈動參數也易于調整,給跳汰機的操作提供了方便,同時對于提高跳汰機的處理能力和改善分層效果創造了有利條件。
本機的排料裝置由浮標裝置、活動溢流堤、驅動裝置及排料葉輪等組成。浮標的作用是用來檢測物料床層的厚度,并將檢測值通過傳感器送入自動排料控制柜,控制排料輪電機轉速。活動溢流堤用來控制底部床層厚度,由手輪、閘板等組成。通過轉動手輪,閘板可在0~150毫米高度范圍內靈活調節。本機的排料裝置由浮標裝置、活動溢流堤、驅動裝置及排料葉輪等組成。浮標的作用是用來檢測物料床層的厚度,并將檢測值通過傳感器送入自動排料控制柜,控制排料輪電機轉速。活動溢流堤用來控制底部床層厚度,由手輪、閘板等組成。通過轉動手輪,閘板可在0~150毫米高度范圍內靈活調節。當順時針旋調壓閥手柄,經過壓縮彈簧推動膜片,帶動閥桿下移,便有氣流輸出。
脈動水流特性主要取決于風閥周期特性。應根據分選物料的性質(粒度和密度組成)和風閥結構的特點選擇風閥周期。滑動風閥(立式風閥)的工作周期幾乎是固定的,不易調整。旋轉風閥(臥式風閥)有一定的調節范圍,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理的風閥周期特性,使每次脈動水流有利于按密度分層的過渡階段得到充分利用。選擇臥式風閥周期特性的原則是:保證床層在上升后期維持充分松散的條件下,盡量縮短進氣期,延長膨脹期,使之有一個足夠的排氣期。同時由于跳汰機段的床層厚且重,所以段的進氣期通常比第二段長些,而段的膨脹期卻要比第二段短一些。便形成一定的穩定壓力從輸出口輸出,進入油霧器。陜西skt跳汰機特點
不低于吸油管下端。滴油頻率調到每分鐘2-3滴左右。陜西跳汰機機械
跳汰機發展的第三個方面,是將已分層的物料,精確地排出,成為精煤、中煤和矸石等產品。簡單的排料裝置是在溢流堰前安置立式插板閘門。閘門直接排料道。為建立穩定的床層,只能間斷排料。在本世紀中葉開始使用穩靜排料系統,取消了溢流堰,改為水平排料口。將排料口閘門置于排料道下,實際上是將排料道變成了“底流倉”,防止并減弱洗水在排料區上下串動,從而降低了排料過程中產品的二次污染。防止并減弱洗水在排料區上下串動,從而降低了排料過程中產品的二次污染。陜西跳汰機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