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纜電纜科技有限公司2024-08-19
零電位法,亦稱為電位比較法,是電力維修中一種針對短距離電纜芯線對地故障的高效檢測方法。該方法憑借其簡便的操作流程、精細的測量結果以及無需復雜儀器和繁瑣計算的優勢,在電纜故障排查中廣受歡迎。其基本原理在于構建一個電學上的等效模型,即將故障電纜芯線與一條等長度的無故障比較導線并聯,兩端施加一恒定電壓VE,形成兩個并聯的均勻電阻網絡。在此系統中,任何一條電阻絲上的點與另一條上相應位置的點之間,理論上不存在電位差,即電位差為零的兩點必為對應點。
實施零電位法時,首先需準備一套簡單的實驗裝置,包括一個作為電源的單相閘刀開關S、一塊6V蓄電池或等效的4節1號干電池E、一只高精度的直流微伏表G,以及一根與故障電纜等長、材質相同(如裸銅線或裸鋁線)、截面相等且無接頭的比較導線S。
測量步驟如下:
將電池E的正負極分別連接至故障電纜的b、c兩端相芯線,同時在地面平行鋪設準備好的比較導線S。
微伏表G的負極直接接地,以確保與電纜故障點處于同一電位基準;正極則通過一根足夠長的軟導線連接,該軟導線的另一端設計為可在比較導線上自由滑動并保持良好接觸。
閉合閘刀開關S,啟動電路。隨后,操作人員手持軟導線端頭,沿比較導線S緩慢滑動。在滑動過程中,密切觀察微伏表的讀數變化。當讀數指示為零時,該點即為與電纜故障點電位相等的對應點,從而準確指示出故障位置。
通過這種方法,維修人員能夠迅速而準確地定位電纜故障點,為后續修復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本回答由 杭州全纜電纜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