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發布時間:2025-1-20 9:54
本報記者 李雯珊
見習記者 劉曉一
拍攝、聽歌、翻譯、會議記錄、AI(人工智能)助手……曾經需要多種設備才能實現的一系列功能,如今已被集成在一副小小的眼鏡上。
作為AI落地的創新終端,AI眼鏡的熱度正不斷升溫。近日,中信建投發布研報稱,隨著大模型能力的不斷迭代提升,模型之間的差異正在縮小,Meta Platform Inc.(以下簡稱“Meta”)、抖音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巨頭開始大力布局端側AI,搶奪AI Agent(人工智能體)入口。隨著2024年AI眼鏡成本曲線的大幅下探,2025年AI眼鏡市場需求有望大幅增長。
“AI智能眼鏡結合了增強現實、虛擬現實、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多種先進技術,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和便捷的交互體驗,滿足消費者在多個場景下的需求。”北京釘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丁少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層面,蘋果公司(Apple Inc.)、谷歌公司(Google Inc.)、Meta等國外科技巨頭以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國內科技龍頭都在積極布局這一市場,它們的加入也提高了市場的整體關注度和期待值。
價格持續下探
據了解,AI眼鏡從傳統眼鏡中衍生而來,近年來已成為智能穿戴設備的重要發展方向。眼鏡具備感官與位置雙重優勢,是AI功能拓展的天然載體。眼睛作為人體三大核心感官之一,承擔約80%的信息輸入功能,AI智能眼鏡通過鏡片提供視覺增強、實時信息提示等服務,成為視覺與AI技術結合的天然平臺。
AI技術的發展為AI眼鏡的市場打開增長空間。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計,2025年,全球AI眼鏡市場出貨量將達到1280萬,同比增長26%。其中,中國AI眼鏡市場2025年出貨量將達到280萬副,同比增長107%。
AI眼鏡的熱潮最先由Meta掀起。Meta與陸遜梯卡(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雷朋(Ray-Ban)合作打造的智能眼鏡Ray-Ban Meta具備拍照、播放音頻、語音識別等功能,該產品一經上市就受到熱捧。此后,大模型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AI眼鏡市場的火熱,國內科技巨頭紛紛布局這一新賽道。2024年下半年起,包括雷鳥創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雷鳥創新”)、閃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閃極科技”)等在內的多家知名廠商相繼發布了AI眼鏡新品,力求產品在重量、價格、AI表現等方面超越Ray-Ban Meta,推動行業進入快速增長期。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20款AI智能眼鏡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行業產品上新不斷,智能眼鏡的成本、售價也逐漸下降。例如,閃極科技于2024年12月份發布的公司首款AI眼鏡產品——閃極A1,將AI眼鏡的價格降低到了千元以內。
多家A股公司跟進
面對即將打開的巨量增長空間,諸多A股上市公司也在緊鑼密鼓地布局AI眼鏡賽道。
1月17日,深圳市江波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部分AI眼鏡所使用的“ePOP存儲”是公司嵌入式存儲業務的重要分支。目前,公司的ePOP4X產品已通過高通、展銳等主流穿戴AISoC廠商的認證,公司的ePOP技術、產品和市場資源均可復用至AI眼鏡市場。
在2025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深圳市億道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億境虛擬現實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境虛擬”)展出的AI眼鏡全鏈路解決方案SW3010,引起廣泛關注。
億境虛擬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SW3010不僅可以實現高清拍攝與智能語音交互,如語音指令操控、實時翻譯等。還支持“Always on”(即始終保持待命狀態,隨時響應指令),實現與智能世界的無縫連接。SW3010重量僅約45克,可實現各種場景下的輕松佩戴。未來,億境虛擬將繼續深耕智能穿戴市場,拓展AI眼鏡在教育、醫療、娛樂、工業等更多領域的創新應用。
另據康冠科技相關人士透露,公司即將發布AI交互眼鏡。該產品主打理念為“記錄生活的新方式”,集成了智譜大模型、防抖、直播等多項技術。
英諾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表示,2025年AI眼鏡需求能否大幅增長關鍵要看兩點:一是國內AI眼鏡整體出貨量要達到1000萬副,這樣的市場規模才能吸引更多資金和創業者入場;二是AI眼鏡廠商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去堆砌新功能,而是要讓用戶愿意一直佩戴AI眼鏡產品,只有用戶使用時長解決了,AI眼鏡才有可能變成像手機一樣的新載體,才能培育出應用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