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24-9-19 10:50
【財經論語】
綠色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基本底色。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戰略任務,更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和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在服務保障國家現代化建設中快速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成效,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水平顯著提高,低碳交通裝備加快推廣應用,客貨運輸結構持續優化,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亮麗名片。
加快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已成為國內外共識,這場綠色革命關乎每個人的福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提出“通過發展基礎設施和快速部署零排放、低排放車輛,加速道路運輸碳減排”;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先后提出國際航空業、國際航運到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從國內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交通清潔低碳轉型等作出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等也都對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提出全面部署和具體要求。
與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國交通運輸綠色轉型還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傳統燃油交通工具存量規模較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處于高位;重載運輸裝備續航里程、補能效率、購置成本、補能設施等仍存在差距,綠色燃料供應加注體系發展緩慢;運輸結構優化調整潛力挖掘尚不充分,市場治理機制仍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與新能源融合還處于初期階段,融合深度和廣度亟待提升;支持政策與標準體系還不健全,資金保障有待進一步加強。
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工作涉及交通基礎設施、運輸裝備、運輸組織等多個領域,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協同發力,堅持創新轉型,聚力向“新”,不斷匯聚新動能、釋放新活力。
聚焦新設備,要充分把握用好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扎實推動符合條件的老舊營運貨車、老舊營運船舶、老舊機車、乘用車等加快更新換代,持續優化報廢更新資金補貼范圍和補貼標準,引導高耗能高排放存量交通裝備加快淘汰退出,支持因地制宜推廣應用新能源重卡和船舶,促進交通能源動力系統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發展。
聚焦新能源,要加快制定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有關政策文件,建立跨部門交通能源融合發展協同工作機制,開展交通基礎設施沿線充換電基礎設施和綠色燃料加注網絡布局規劃研究,加快交通基礎設施沿線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完善交通運輸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推動構建“交通沿線新能源發電+新能源運輸裝備推廣應用+補能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智能化管控平臺賦能”的新發展格局。
聚焦新技術,要充分依托國家科研平臺和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推動突破大容量固態電池、高能量密度燃料電池、兆瓦級超級快充、換電站電網雙向互動、液氫安全高效運輸等技術;要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以建設智能化設施網絡、加快交通運輸裝備數字化應用為支撐,以數字化手段全面促進客貨運輸綠色化發展。
聚焦新政策,要全面對接國家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銜接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年度評估機制和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夯實碳排放統計核算基礎,探索建立行業碳排放監測預警機制,開展交通運輸碳足跡、碳標識、碳交易、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碳普惠等制度研究;切實發揮好政策資金等在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的牽引作用。
聚焦新試點,要充分利用好綠色低碳交通強國建設專項試點、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城市試點、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等相關工作機制,鼓勵推動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地方人民政府、中央企業、地方國企、民營企業開展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創新實踐,構建產業生態,創新商業模式,形成良性互動的產業協同機制。
(作者:吳睿,系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