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24-5-30 9:47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發展對話”在雄安新區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共話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發展,探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成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而數字經濟在這三個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數字經濟帶來了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當前新的科技革命呈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交叉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強大動能。而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是新科技革命最活躍、最具活力、最前沿的領域,正在重塑創新生態、催生產業變革、大幅提升生產率,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王一鳴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動能轉換,不僅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求變,也是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戰略主動的必然選擇。而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性創新。王一鳴建議,中國應從“跟隨型”創新轉向“引領型”創新,應從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要實現從概念設計、技術研發到中試再到產品的“全鏈條”創新,充分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為強勁的動力、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認為,立足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點應當放在新型生產關系的重構上,要重構適應于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要求的新型生產關系。立足“經濟恢復”,必須依靠改革和政策雙引擎加以推動,特別是要依托進一步深化改革來推動經濟恢復。高培勇表示,準確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比較分析法,將新質生產力與它所對應的傳統生產力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提煉概括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只有這樣才可能將發展新質生產力落到實處。要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必須明確這個“進一步”的邏輯起點,這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與基礎。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洪永淼表示,在大數據時代,數字經濟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數據已經成為最關鍵的生產要素。大數據和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治理方式。數據要素不僅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也催生了很多新的經濟形態,如平臺經濟、零工經濟、AI驅動的金融服務數字和貿易新業態等,從而推動形成了復雜而深刻的新型生產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認為,不受市場短期波動干擾、能夠長期為投資項目提供穩定資金支持的資本,是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對于穩定市場、助推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李倫)